1.以孩子为中心营造人际网
想要获得孩子的全面信息,父母首先应和周围的人处好关系。孩子小伙伴的父母、学校老师、补习班的老师等,对孩子在所有活动场所所接触到的人,都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。虽然不一定要非常亲近,但是要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。人际网也就是人脉,可能会成为重要的财产。交往中不要一味等待别人靠近自己,要怀着请人帮忙的心情去营造与孩子有关的人脉。在新学期开始或是参加学校聚会时,应该广泛地去结交。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没有时间,但是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或是发封邮件,每次5分钟也就足够了。
2.开阔心胸
当建立起人脉网络之后,父母应表现出愿意听取孩子的客观情况的态度。如果无法直接去见学校老师,可以用邮件的形式向老师了解情况。无需过分频繁,最好是能做定期的问候,这也是对孩子关心的一种表现。但是在了解孩子的情况时,应注意语气,可以问孩子怎么样,而不是抱着“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”的成见。可以向老师询问其掌握的情况,同时问自己在家里有什么可以配合的,这样的态度才是可取的。
另外,只想听自己爱听的话,是无法得到真正的信息的。父母应做好心理准备,一旦听到不如意的消息,即使心里难过,也应该表现出感激和包容的态度。这样以后才能持续获得关于孩子的信息。只是需要注意的是,开阔心胸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经常和人谈论孩子的缺点。经常谈论孩子的缺点,别人会容易把孩子的缺点放大,一点小事就好像天塌了一样通知孩子的父母,使得父母平白无故地担心。
3.保持客观性
所有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正确的。因此,父母应具有分辨和接受正确信息的能力。首先,应该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是不全面的。一方面因为与孩子相处时间短,很难做到全面了解;另一方面,外部的情况和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。有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感觉很安全,表现很好;而在外面却没有安全感,总是显得很不安。相反,有的孩子在外面表现得很好,在家里却不行。孩子在什么情况下,有什么样的表现,父母应进行全面了解。什么情况下孩子会出现问题,孩子与什么样的孩子相处得好(或是不好),什么情况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,等等。是由于竞争引起的,还是在和比自己弱小(强大)的孩子相处时出现的,还是错把朋友的玩笑当成是捉弄,等等。了解这些具体的内容后,才有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切人点。有时不一定是孩子有问题,可能是很普遍很正常的问题,有时是需要父母提前采取措施的。
父母不应抱有这样的态度:“我家孩子挺好的,就是交了不好的朋友后才有了问题行为”,而是应该思考为什么孩子会被那样的朋友牵着走。有的时候父母意志不够坚定,会认为“和那些强势的孩子一起玩,我家孩子说不定也能变强的”,或是强行把孩子与一起玩的孩子分开。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,因此不能一味地怪罪别人。即使父母强迫孩子不再和坏孩子一起玩,但如果孩子在和那些孩子一起时感到某方面的满足感时,仍然会背着父母去见他们。那样的话,孩子就会学会撒谎。
有的父母觉得:“自己的父母不向着孩子,向着谁啊?”表现出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态度。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被人理解,不能受伤害。这样的态度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。在孩子与朋友的关系中,对孩子的过分保护,会造成其他父母和其他孩子的回避。
因此,作为父母,保持客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。同时,需要了解提供信息的人的性格。有的时候,可能是提供信息的人过于敏感而把孩子的问题放大。而父母自身的性格也可能会影响对信息的接受程度。父母应该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客观地听取别人的话,是否能保持冷静。当别人说“啊”的时候,父母可能会出于自己的理解,听成为“哦”,而把小问题放大为大问题,生气地大声训斥孩子,试图解决问题。因此,综合性的客观判断是非常重要的。